天绿元素导读:入秋以后,气候逐渐转凉,同时秋高气爽,空气干燥,“秋燥”的困扰也随之而来。唇干舌燥、皮肤皲裂、毛发脱落,免疫力降低,稍有不慎就会呼吸道感染或换季感冒,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。防秋
入秋以后,气候逐渐转凉,同时秋高气爽,空气干燥,“秋燥”的困扰也随之而来。
唇干舌燥、皮肤皲裂、毛发脱落,免疫力降低,稍有不慎就会呼吸道感染或换季感冒,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。
秋燥可导致皮肤干燥皲裂、毛发脱落、唇干舌燥等。缓解秋燥,中医养生可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。
1、皮肤干燥要保湿
皮肤在干燥环境下易瘙痒甚至皲裂,这时首要的是补水。
手提包里建议带上一瓶保湿喷雾,时常喷一喷皮肤,保持湿润。
沐浴后,应及时涂抹身体保湿乳液,减少水分丢失。
2、少量多次喝足水
秋天湿度降低,皮肤、嘴唇和咽喉表皮细胞更易丢失水分,喝水是最直接的补水方法。
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,成年轻体力劳动者女性每天饮水至少1500毫升,男性1700毫升,这是一个最少量,每天喝2000~3000毫升都可以。
需要提醒的是,喝水最好喝白开水,要少量多次,不要“牛饮”或等口渴了再喝。
睡前喝点水可避免夜间因出汗、呼吸、尿液损失水分导致的血液黏稠;早晨喝点水可及时补水。
3、调畅情志防抑郁
进入秋天,人们目睹花草枯萎、秋叶飘零的景象,心中常会涌起悲秋之感。
悲秋会损伤肺气,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损害,注重精神调摄至关重要。同时,多晒太阳,避免或减少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。
4、滋阴润肺调饮食
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、防燥护阴为主,可多吃梨、苹果、葡萄、香蕉、萝卜、百合及绿叶蔬菜,以助生津防燥,少吃葱、姜、蒜、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。
鸭肉、海参等为润燥佳品,鸡肉、猪肉、牛肉、鸽肉等较为平性之品也可适当食用。
5、劳逸适度解秋乏
民间有句老话,“夏过无病三分虚”,夏秋交接之后,人极易倦怠、乏力等,导致脾虚、胃虚、气虚,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消耗的保护性反应。
此时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如散步、爬山。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,应逐渐增加运动量。
尽可能保证夜间睡眠充足,并坚持午睡,做到劳逸结合。
6、秋冻也要避风寒
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,循序渐进、适度的“秋冻”,可增强心肺功能,提高机体抗寒能力。
但如果到了深秋时节,气温已明显下降,仍穿着薄衣单裤,极易受到寒冷刺激,引发感冒等疾病,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慢阻肺、心脑血管病患者,要适时增加衣服,防寒保暖。
橙色蔬果缓干燥
胡萝卜、彩椒、芒果等橙黄色蔬果富含β胡萝卜素,可以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,有助于维持皮肤、嘴唇和咽喉上皮细胞完整性,从而缓解秋燥。
燕麦、小米、高粱、薏米、红豆等粗粮的谷皮和糊粉层也富含有利于皮肤健康的B族维生素。
建议多吃些杂粮饭或粥、杂粮豆浆或磨成全谷粉,建议每天主食中粗粮的比例占1/3~1/2。
牛奶豆浆要多喝
牛奶、豆浆含有大量水和蛋白质,最好每天喝上300毫升。
喝粥能防秋燥,汤汤水水也不能被忽略。平时海带、山药、藕、冬瓜加排骨炖汤或鱼汤都能滋补润燥。
坚果含锌助保湿
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,是合成细胞膜表面磷脂的原料,磷脂充足,细胞中水分就不易流失。南瓜子、山核桃中的锌也有助于预防皮肤干燥。
建议每天吃一把原味的带壳坚果,以防摄入过多盐或糖。因不饱和脂肪酸易被氧化酸败,形成加速衰老、增加癌症风险的自由基,所以最好选择带壳的。
白色食物养肺好
肺喜润而恶燥,入秋后肺也最易出现不适,引起咳嗽多痰等问题。
中医上讲白色食物入肺,因此,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。
常见的藕、白萝卜、冬瓜可以入汤;新鲜莲子可以直接吃,或拌凉菜;干莲子可以入粥;秋梨做汤更润肺;铁棍山药可以入粥,普通山药直接做菜。
端午马上来临,也是上半年的最后一个节假日,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,端午节也有它的专属节日食物——粽子。 粽子口感软糯,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一道食物,所以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一下粽子的种类和食用禁忌。 粽子的分类有哪些 粽子的分类有很多,按照口味可以
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,一群小孩,手里拿着五彩绳,分别向对方炫耀着,然后家长在家中忙绿着,煮鸭蛋、熬艾水、包粽子......虽然很简单,充斥的却是欢声笑语。 现在长大了,也许你已经成家立业,有了自己的家庭,那么就趁这次节假日闲暇,在家包一回粽子,体验一回儿时的快乐。 粽子应该怎么包
夏季的天气炎热,大家还是应该要多喝点汤的,一些养生汤对于人体的调养效果是非常不错的,其中有一些汤品特别适合在夏天饮用,具有非常不错的清热解暑的作用。 夏季养生汤有哪些? 第一,三花清暑汤。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的夏日养生汤,特别适合一些女性服用,解暑效果显著。
提起端午,小编就会想到很多习俗,有编五彩绳、包粽子、射五毒、沐兰汤、佩香囊等...... 今天主要跟大家谈的是端午中的一个习俗,就是佩戴香囊,其实小编一直都很好奇,为什么会有佩戴香囊的习俗,所以在这里就给大家讲一讲。 端午为什么要挂香囊 端午时节,蛇虫鼠蚁较